不良情緒也會侵蝕身體

December 9, 2020 by No Comments

不良情緒不僅會影響到日常生活,與此相關的情緒性疾病也越來越多。有的人雖然從事腦力工作,但發現比動腿更累;有的人一緊張,月經就出問題,或者血壓就會升高;有的人壓力一大,頭髮、面部就愛出油……這些身體的問題或多或少都因情緒引發或加重。

過去,“病從口入”一直被人們視作生活中主要的疾病來源,但在當今社會環境下,“病由心生”也成為許多疾病的重要因素。因為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,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,社會競爭日益激烈,人際關係較為複雜,各方面給人帶來的壓力都越來越大,人的情緒穩定性也容易出現問題。

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,將情緒因素作為致病原因之一,在許多疾病的論述中都有表述。情緒與身體健康、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,現代研究還為此找到了這種關係形成的具體物質基礎。有部分學者甚至認為,不良情緒對人身心健康的影響不亞於細菌與病毒。
 

五志對五臟,身心互相影響

 
中醫對情緒致病的認識非常深入,有“五志”與“七情”之分。 “五志”即怒、喜、思、悲、恐,“七情”指怒、喜、思、悲、恐、驚、憂。兩者實質是統一的,合稱為“情志”。情志與五臟的緊密關係在中醫諸多古籍中都有詳細論述。比如,肝在志為怒,心在志為喜,脾在志為思,肺在志為憂,腎在志為恐。

不同臟腑其功能與相應情緒有關,臟腑功能的異常,會出現不同的情緒變化,而情緒的變化也會影響到臟腑的功能。在情緒對臟腑功能的影響方面,《黃帝內經》載,“怒傷肝,恐傷腎,思傷脾、憂傷肺”,又說“暴樂暴苦,始樂後苦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”。情緒的變化會傷及相應臟腑的功能,損傷精氣,產生各種疾病。反之,在臟腑功能異常對情緒的影響方面,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“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”,意思是說,肝氣虛的時候容易出現驚恐,過盛時則人容易發怒;又如“心氣虛則悲,實則笑不休”,即心氣虛時,人容易悲傷,功能過盛則容易欣喜、狂笑不止。因此,當某一段時間觀察到有人性格突然發生異常變化,比如溫柔的人突然變得暴躁、愛生氣,不要盲目指責,要考慮對方是否是因為臟腑的功能異常,比如肝氣過盛引發的情緒變化。
 

心態能發病,也可以看病

 
除開心態與五臟六腑作用中間的相互之間危害,很多中醫也會運用心態來醫治疾患,或根據醫治疾患來改進病人的心態。臨床醫學上較為普遍的如女性更年期綜合症,很多病人在這個階段除開睡覺盜汗、失眠症等主要表現外,還常常有性情上的轉變,非常容易心煩易怒、多思生性多疑,根據中醫治療,陽陰恢復平衡,病人的心態通常也會隨著改進許多 。

許多醫家也會利用情緒輔導來治病,比如華佗就曾治過一例。一次在對患者診治後,他認為可以通過激怒患者的方法來改善症狀,於是就故意收了患者的診金,卻不給他治病就走了,患者很生氣,大罵之,吐了黑血數聲後愈;電視劇《延禧攻略》中也有一個片段,皇帝患病後,藥物治療一直未好,於是名醫葉天士請來女主魏瓔珞,想辦法激怒皇帝,從而治癒了皇帝的疾病。

有關情緒治病,金代醫家張從正在其《儒門事親》中有過許多詳細的記載,比如,“《內經》有治法,但以五行相勝之理治之。夫怒傷肝,肝屬木,怒則氣並於肝,而脾土受邪……故悲可以治怒,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;喜可以治悲,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;恐可以治喜,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;怒可以治思,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;思可以治恐,以慮彼志此言奪之”。之所以情緒可以治病,主要也是基於中醫的情志學說與五行學說,五志與五臟相對應,通過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,利用情緒來調節臟腑功能。比如,因悲與肺金相應,怒與肝木相應,而五行中金克木,故《儒門事親》中提到可以悲來製怒;同理,喜與心火相應,五行中火克金,故可以喜來治悲。
 

消化系統最易受情緒影響

 
諸多現代研究也表明,情緒因素對疾病的發生、發展和轉歸起著重要的作用,情緒會影響人的解釋、判斷、決策推理及風險認知等高層次的認知過程。

不同的情緒對人體的影響不同,積極情緒對人體機能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,不僅可以提高人的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,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的創造力;強度過大且持久的消極情緒能導致人體各系統功能的失調。

植物神經支配的器官功能與情緒的關係十分密切。其中,消化系統被認為是最容易受情緒影響的器官。當出現較大情緒波動時,就容易出現胃部脹滿、疼痛、食慾不振,甚至出現消化性潰瘍等消化功能紊亂的情況。比如,在考試前不想吃飯,經常焦慮、緊張,就容易出現胃炎、胃潰瘍、便秘等。有研究發現,近期讓安倍晉三辭去日本首相一職的潰瘍性結腸炎,情緒是其發病的重要因素,通過抑鬱症心理治療,可以明顯改善腸道症狀。

除了消化系統,情緒與皮膚、內分泌、心血管、呼吸等系統的功能也密切相關。例如,緊張時頭髮會變得油膩;煩躁時頭皮屑增多,皮膚變得乾燥;情緒低落時,容易出現蕁麻疹、濕疹、月經失調等;情緒激動時,交感神經興奮,心率加快,血壓迅速升高,從而導致高血壓病,或出現心腦血管事件;長期處於憂鬱、焦慮狀態或其他消極情緒狀態,會引起腎上腺素和皮質激素的分泌,同樣也會加快衰老,降低免疫力,增加腫瘤發病的風險。

大量研究已經證實,小到感冒,大到冠心病、腫瘤,都與情緒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甚至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(簡稱“新冠肺炎”)也與情緒關係密切:有學者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心理調查分析,發現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的消極緊張情緒,而通過心理疏導,明顯可以促進患者康復。
 

情緒養生,遠離病症

 
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觀念裡,情緒是人的修養、人生道路觀、價值觀、日常生活態度的體現。古時候荀子講“治氣養生”,說的便是提升自己的修養,調節好情緒來養生,還可以稱為情緒養生。通過情緒的操縱和把控,維持臟腑之氣充盛而平靜,不隨意損耗。

具體到實踐,首先要培養控制情緒的能力。平日可以多讀誦經典或其他書籍,培養內心在浮華世界靜下來的能力;或者找個固定的時間獨處,放空大腦,與自己對話,保持初心,找到生活的重心,戒驕戒躁,保持心境平和。

其次,情緒產生時,學會適當宣洩。中醫所說的“肝鬱”,就多見於情緒得不到合理宣洩的人群。宣洩情緒的方式有多種,比如找人傾訴、哭泣,或者外出運動,與大自然相處。

再者,若情緒很難短時間自我調節、化解,可以學習合理轉移情緒,又叫移情。也就是說,可以通過與三兩好友喝茶聊天,或者旅遊,轉移注意力到積極向上的事物,或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上,慢慢淡化消極情緒。

最後,也可藉助外力或藥物。例如,心情鬱悶時,可以到景色宜人的公園看看花草,聽聽鳥聲等。玫瑰花、鬱金香、百合等的清香氣味具有清心解鬱的功效,鮮豔的顏色也可以讓人心情愉悅。

除此之外,養成運動的好習慣,規律生活,也是避免不良情緒產生或調控情緒的方法。